不帶醫?,去藥店買藥,打開微信小程序“我的醫保憑證”,兩三分鐘完成藥費支付;下載“新疆智慧人社”APP或關注新疆人社12333微信公眾號,進入系統便能查詢信息……市民的幸福指數節節攀升,這是筆者享受這些生活便利后的感受。
自常態化疫情防控以來,通信大數據行程卡、線上尋醫問診、掃碼支付……這些網絡大數據給百姓生活帶來太多改變?绲赜、跨行業,使得服務沒有邊界,很多事務通過一部手機就可以輕松解決,不少業務百姓不出家門就能通過APP自主辦理,這也成為百姓的生活常態。
再從技術層面來說,醫保、人社、交管等部門通過“互聯網+政務服務”一體化平臺,實現了“數據多跑路,群眾少跑腿”。網絡讓信息、數據和服務流動起來,跑起來,進而融起來,達到服務的優化和升級。這實際上是打通了為民服務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群眾的心自然在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中不斷被打動。
這些技術賦能,無疑體現了與時俱進、實事求是,實現了民有所呼、政有所應。從另一個層面來說,這也是有關部門基于服務無止境的追求,敢于自我革命的結果。
什么叫“以人民為中心”的發展理念?類似這樣的走心服務與改革深化,便是最好的注解。
隨著辦事智能化、快捷方便,辦事群眾的心溫暖了;辦事能就近,群眾與政府的心也就更近了。筆者希望,有更多與民生相關的部門在日常的改革創新中,始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,不斷提升百姓獲得感。
(編輯:李春來)